中国证券报
共享中国商机 外企紧抓消博会机遇
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4月13日起在海南举办,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家企业、4100余个品牌参展,规模超过往届,展示了各方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记者在展馆采访时了解到,本届消博会不仅吸引了大量“回头客”,也迎来不少新朋友。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持续扩大开放的政策红利,成为吸引外资外企参加消博会、投资中国市场的重要因素。
主要金融指标增速回升 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中国人民银行4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4%;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增速较上月加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7.0%,增速基本稳定。业内专家表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稳固。当前,我国宏观政策还有空间和余力,将根据形势需要和外部影响动态调整,加强逆周期调节。
宁愿“撞脸”到底 也不甘心放弃 ETF如何破解同质化这道难题
从规模约50亿元到接近4万亿元,我国的ETF市场一路走来已有超过20年的时间。然而从一片荒芜之地,到数十棵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的小树拔地而起,在目前的ETF市场可能只需要一天的时间。
近年来,多家基金公司同日首发同一ETF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看似热闹的首发盛况结束后,资金留存情况和基金业绩表现却难言乐观。
借道ETF果断出手 大资金成市场稳定器
面对外部扰动因素,上周(4月7日至4月11日)以中央汇金、中国国新、中国诚通为代表的大型国资机构集体宣布增持ETF,坚决维护国内资本市场平稳运行。随后,中国太保(601601)、中再资产、苏银理财、光大理财等多家金融机构也宣布加入ETF增持队伍。
上周跟踪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四大核心宽基指数的ETF产品流入“天量”资金,合计净流入额高达1500亿元以上,仅4只沪深300ETF合计净流入额就逼近千亿大关。
上海证券报
分析人士:我国宏观政策有空间和余力 各项货币政策会继续落地
近期,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也给各国货币政策制定带来更大挑战。
分析人士表示,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不确定性影响加大,但我国宏观政策还有空间和余力,预计将根据形势需要和外部影响动态调整、加强逆周期调节,未来各项货币政策举措还会继续有效落地。
“消博时间”开启 全球消费精品引领潮流 释放扩大开放积极信号
以消费之名,聚八方宾客。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于4月13日至18日在海南海口举办。本届消博会聚焦绿色消费、智能消费、首发经济、低空经济等消费新增长点,汇集71个国家和地区的4100余个品牌,展现全球消费“新风潮”,释放扩大开放的积极信号。
全球市场震荡 资金寻找“避风港”
近期,受美国关税政策冲击,全球资本市场剧烈震荡。站在当前时点,多家外资机构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和政策环境均呈现较大不确定性,需要提升资产配置的多元化程度,在不同的市场和资产中为资金寻找“避风港”。
在摩根资产管理看来,当前区域多元化、分散化的资产配置有助于应对市场潜在的不确定性。
QDII基金净值显著回撤 机构谨慎看待美股后市
伴随近期美股剧烈震荡,多只美股QDII基金净值显著回撤。与此同时,不少海外对冲基金净值也遭遇了重创。站在当前时点,多家机构认为,在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下,美国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美股后市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截至4月9日,美股三大指数——纳斯达克、标普500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今年以来分别下跌11.32%、7.22%和4.55%。截至4月8日,QDII基金净值今年以来平均下跌4.65%,其中多只主投全球科技和美股市场的产品跌幅较大。
证券时报
有效需求回暖 3月信贷社融数据超预期
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其中,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64万亿元。一季度社会融资增量累计为15.18万亿元,其中,3月社融规模增量为5.89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
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与上月持平;反映社会资金活化程度的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6%,比上月末高1.5个百分点,这与企业经营活力回升等因素有关。
超预期的新增信贷社融规模显示,经济向新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业内专家指出,在金融体系继续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企业、居民等资金需求端出现了更多积极变化,共同推动3月贷款增速回升。
3月份,社融规模增量为5.89万亿元,处于历史同期高位水平。
新“国九条”发布一周年: 扬改革之帆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劈波斩浪
自去年4月1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发布以来,一年间,资本市场改革风劲,“1+N”政策体系渐次落地,系统性重塑了市场的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市场预期和信心明显改善,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市场的发展质量和稳定性也在不断增强,资本市场呈现出积极的、深刻的变化。
在政策风向、资金流向等因素相互交织下,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路线图愈加清晰明了。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落地见效,是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一项项改革举措正在酝酿,包括健全稳市机制、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引导更多标杆性高科技企业登陆A股市场、增强监管执法的有效性等,直指资本市场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释放出进一步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的鲜明导向。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短期刺激政策可以快速提振市场信心,但要不断筑牢股市健康发展的根基,改革必不可少。要通过保持改革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促进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要实时评估政策落地效果,必要时做好动态调整,构建与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相契合的资本市场体系。
超30家公募入场布局 自由现金流ETF成新宠
超30家公募入局、申报数量超40只,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现金流相关指数基金已成为继中证A500指数基金后,基金公司全面布局的另一个热门品类。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仅从4月14日起,就有来自12家公募的12只产品发售。除了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等头部公募,方正富邦基金、华富基金、鑫元基金、苏新基金等中小公募也参与其中。
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基金公司对新指数的追逐非常迅速,一旦有新指数出来,就很快就开始申报。但也要看到,最终胜出或能留下来的只是少数,基金公司依然要在短期布局和中长期持续发展中取得平衡。
上下齐心应对关税冲击 瞄准“急难愁盼”出实招
随着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的冲击,中国外贸领域迎来巨大挑战。不过,依托中国外贸和中国制造的强劲韧性和竞争力,全国从上到下都在齐心应对关税冲击,谋实策出真招应对此次关税冲击。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各级政府、商协会组织、大型互联网企业、商超、流通企业聚焦外贸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正积极出台多项举措,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化助力外贸企业破局突围。
证券日报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继续保持稳固
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2025年3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7%。同时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初步统计,2025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7万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金融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稳固的支持力度。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今年以来金融总量数据进一步好转,实体经济需求回暖是根本。去年一系列宏观政策发力,有效扭转社会预期,企业等经济主体投资意愿回升。宏观政策协同效应明显增大,除了货币政策明确适度宽松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近5个交易日股票ETF净流入额近1700亿元 创年内单周最高纪录
A股市场资金再度跑步进场。资讯数据显示,4月7日至4月11日全市场900余只股票ETF净流入额接近1700亿元,创下年内单周最高纪录。
券商密集回购“护盘” 板块估值修复值得期待
面对近期的市场波动,上市券商展现出了十足的信心,纷纷通过“大手笔”回购来维护公司价值以及股东权益,有力释放积极信号,提振投资者信心,坚定看好资本市场发展。
4月8日至9日,共有6家上市券商发布回购计划相关公告。4月10日至11日,两家上市券商迅速行动,实施了首次回购。券商分析师普遍认为,在一系列稳定市场政策“组合拳”和2025年一季度向好业绩的支撑下,券商板块估值有望迎来修复。
多地巧用数据增信“密钥” 精准破解银企信息壁垒
近日,湖北印发《湖北省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依靠数据增信和财政增信两手并用,建立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评估模型和风险分担机制,更好地支撑“轻资产、宽信用、便利化”融资,让广大中小企业依靠其自身商业价值就能获得信用贷款。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突出问题,也是各部门、各地始终全力攻坚、力求突破的关键挑战。今年以来,围绕这一难题,各部门、各地纷纷出谋划策,通过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强化财政支持与风险分担、搭建融资对接平台和优化金融政策环境等方式方法,着力为中小企业融资“舒筋通络”。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金融机构往往由于难以全面掌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无法对其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分析,所以较难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通过数据增信,能够打破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壁垒,让银行得以精准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