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ETF發行井噴 機構看好結構性行情
數據顯示,截至4月12日,今年發行的ETF已有81隻。新能源、有色化工、動漫影視等賽道,成為基金公司重點佈局ETF的方向。業內人士表示,同一投資范圍下,規模大、成交活躍的ETF產品更受投資者青睞。
多隻新基金首募失敗 固收類產品“彎道超車”
4月12日,九泰量化新興產業混合基金發佈延長募集期限的公告。然而,這已經不是該公司今年首次遭遇“發行囧境”。4月2日,九泰盈豐量化多策略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因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而發行失敗。
力挺實體經濟 管控涉房貸款 “精準滴灌”成今年銀行信貸投放關鍵詞
央行等五部門近日決定進一步延長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政策至2021年年底,這意味著對小微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再加碼。
劍指藥價虛高頑疾 財政部處罰19傢藥企
財政部網站4月12日消息,因部分醫藥企業存在使用虛假發票、虛構業務事項套取資金等問題,財政部近日對19傢醫藥企業作出行政處罰,其中包括2傢A股上市公司。
上海證券報
銀行業首個碳中和方案發佈 低碳金融“風起”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可持續經濟、低碳經濟成為未來發展的新導向。金融緊隨經濟發展,相關的金融產品、行動方案已出現落地案例。日前,江蘇銀行(600919)正式發佈國內銀行業首個“碳中和”行動方案。
千億級產業加速形成 海南自貿港建設基礎不斷夯實
服務業占比超六成、千億級產業加速形成、百億級產業園區不斷湧現……3年來,海南的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票據貼現被剔除考核口徑 今年小微金融支持有新政策
為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整體效能,近期監管部門再發政策給予支持。上海證券報記者昨日獲悉,銀保監會辦公廳近期下發《2021年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以信貸為抓手,確保穩定高效的增量金融供給。
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減 一季度社融增量10.24萬億元
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不減。一季度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7.9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589億元。
證券時報
投資成效顯著 養老目標基金密集獲批
我國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加速推進,公募養老目標基金審批也在提速。近期8隻養老目標基金中基金(FOF)同一天獲批引起關註。養老FOF問世兩年多以來,產品穩步擴容,目前成立產品數量已超過100隻,整體規模超過600億。
股票ETF總規模跌破8000億元 熱門基金遭遇凈贖回
3月份以來,滬指下跌超過100點,股票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受到沖擊,總規模跌破8000億元關口。不過,資金整體仍“越跌越買”,同期凈流入資金約55億元。
千傢新三板企業亮成績單 八成公司實現盈利
截至目前,已有1007傢掛牌公司正式披露瞭年報,超過82%的企業在2020年實現瞭盈利。不僅如此,不少企業的分紅預案也隨之出爐,55傢涉及現金分紅的企業擬派發紅利合計超過71億元。
一季度新增信貸強勁增長 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4月12日,央行公佈的一季度金融數據和社會融資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新增信貸投放規模依舊非常可觀,且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反映出實體經濟持續的復蘇勢頭和強勁的融資需求。
證券日報
多地出臺提質文件 “推動優質企業上市”成共識
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基石,當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已成為監管部門的重點工作。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去年10月份國務院出臺《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後,截至目前,約有17個省、市、自治區出臺相關實施意見,以敦促上市公司實現“質”“量”雙升。
券商首季新增543隻資管產品備案 年內3傢擬設立資管子公司
在資管新規落地後,券商資管規模已逐步下降至8.55萬億元。在大集合管理業務操作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推動下,當前券商資管面臨著全面轉型,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成為一個方向。
銀行年報披露將迎短暫真空期 隻有3傢銀行業績未亮相
截至最新數據顯示,37傢A股上市銀行中披露年報的銀行數量已達21傢,占比已達六成。而從本周至4月23日,上市銀行年報披露工作又將進入一個十餘天的“真空期”。
私人銀行業務成新賽道 6傢銀行私行資管規模破萬億元
目前已經有多傢上市銀行陸續披露瞭2020年的經營業績,從年報中不難發現,“財富管理”一詞在銀行業的關註度明顯升溫。
人民日報
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7.67萬億元 有效支持實體經濟
本報北京4月12日電 (記者吳秋餘)中國人民銀行12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7.67萬億元,同比多增5741億元。截至3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180.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