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
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持续发力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稳进态势。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本报今起推出“宏观政策瞭望”栏目,跟踪政策新进展,剖析政策新动向,展望经济新变化。
8月5日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如何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在哪些领域重点发力,备受投资者关注。
激发消费潜能、市场活力 银行积极响应贷款贴息政策
在政策引导下,8月以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积极响应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部署政策落地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贴息政策精准高效地传导至千企万户,为提振消费、激发市场活力注入强劲动能。
债券增值税调整“激起千层浪” 投资端选项多元化 配置资金酝酿分流
日前,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对在该日期之后(含当日)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对在该日期之前已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包含在2025年8月8日之后续发行的部分)的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债券到期。
消息公布的当天,市场瞬间作出反应——新债征税意味着持有成本飙升,债券收益率应声暴涨。但短短几小时后,剧情陡然反转:老债因“免税特权”突然成了香饽饽,机构资金疯狂抢筹,供需格局瞬间逆转,债券收益率又断崖式跳水。这场“过山车”式的行情,最终在市场逐渐消化上述信息后归于平静。很多债券交易员却表示心有余悸:“从割肉到抢筹,市场变脸比翻书还快!”
更微妙的是,市场博弈的背后是资金涌动——当利率债失去“免税光环”,部分资金已开始悄悄转向信用债、REITs等替代品种,甚至转向股市。一场资金配置的分流,正在悄然酝酿……
七部门出台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8月5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和“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智能(网联)汽车、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全力推动意见各项举措落实落地,深化产融合作,完善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体系,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
上海证券报
构建全覆盖、差异化、专业性金融服务体系 七部门明确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路径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以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加快金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构建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业内专家表示,《意见》对照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构建全覆盖、差异化、专业性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清晰路径。
债市税收改革落地在即 机构配置逻辑迎来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恢复对新发国债、地方债及金融债利息收入征收增值税后,短期“老券为王”、中期定价上行、长期税制公平,债市站上结构重估的新起点
近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对外发布公告称,自8月8日起恢复对新发国债、地方债及金融债利息收入征收增值税。
业内人士表示,政策实施后,债市投资者结构、收益率定价逻辑及机构配置行为或将迎来系统性调整。短期“老券为王”、中期定价上行、长期税制公平,债市站上结构重估的新起点。
银行“二永债”年内发行超万亿元 结构性缺口仍待解
今年以来,在低利率环境、信用债供给偏紧、资本需求增长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二永债”(商业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合称)发行持续提速,累计发行规模已突破万亿元,成为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工具。
不过,“二永债”补血效果存在结构性局限,难以解决核心一级资本缺口问题。对此,专家表示,应完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推动多元化工具落地与制度性支持。
港交所IPO新规落地 A股赴港上市公众持股量门槛降低
8月4日,港交所关于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的新规正式生效。这标志着时隔27年后,港交所IPO定价机制迎来重要改革。
去年12月,港交所发布了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监管框架的咨询文件。经过超半年的市场讨论,最终形成并实施了此次修订后的新规。港交所此次改革涉及多个方向,包括优化新股配售比例分配、优化发行人初始公众持股量及自由流通量门槛等。港交所还拟对持续公众持股量规定进行优化,目前正在咨询市场意见。
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今年已有逾50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合计募资近1200亿港元,其中有10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同时有超过40家A股公司赴港上市计划正在推进中。这次港交所改革新股定价机制,既考虑了发行人的融资灵活性,也强调对公众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有助于推动更多A股公司发行H股。
证券时报
多部门“组合拳”协同发力 治理“内卷式”竞争走向深入
从1元秒杀的网红奶茶、9.9元包邮的纯棉卫衣,到不足5万元的智能电动车……一段时间以来,消费端与制造端的“价格混战”持续升级,“内卷式”竞争一度愈演愈烈。
这股“内卷”浪潮已从电商、光伏、汽车蔓延至电子、饮食、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以牺牲利润为代价,逐渐陷入“越竞争、越难熬”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一局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推动“内卷式”竞争治理走向深入。这不仅是为破解当下困局、维护市场健康秩序,更旨在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反“内卷”关键在于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这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至关重要,市场规模越大、范围越广,各类要素资源流动才可能越高效。
债券增值税政策刺激公募委外需求 “固收+”或增配红利资产
近日,因增值税政策变化,债券市场出现了明显波动。
短期来看,“新老划断”引发机构抢筹,交易性机会较为明显;长期来看,银行、保险、券商等机构投资者为了追求低利率时代下的更高收益,或将调整债券投资策略,寻求红利资产等“固收+”的投资机会。同时,因公募资管产品享受了“减半”税收优惠,不排除更多银行和保险资金会选择委托外部公募资管的方式进行债券投资。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告,自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对于所有债券品种而言,增值税的征收不再有“例外”。
创投容亏容错暖风频吹 回购条款未见明显松动
去年,“回购”争议成为一级市场最受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其背后,是创投基金在退出环节面临的巨大压力——如何为出资人(LP)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始终是悬在行业头顶的现实命题。
今年以来,多地政府引导基金密集出台政策,明确提高容亏容错比例。政府LP是否对子基金的投资更包容?创投基金的回购条款是否会随之松动?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尽管地方政策密集出台,且提高国资投资容亏率本身也契合国家倡导的大方向,但政策暖意似乎仍未传导至市场一线。目前,创投基金的回购条款并未出现大范围、明显的放宽迹象,多数创投机构在面对企业回购问题时,仍保持着一贯的审慎态度。
存量频强赎增量难放量 可转债供不应求局面加剧
由于强制赎回频频“扫货”,可转债的存量规模也越来越少。
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年内已有71只可转债从交易所退市,其中51只的退市原因是赎回。受此影响,年内可转债总存量规模下降805.64亿元至6530.58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权益市场回暖叠加新增融资成本下行,加速了可转债的强赎退市。在新上市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可转债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或持续加剧。
证券日报
期货版“反内卷”新规征求意见 经纪业务或不再“赔本赚吆喝”
近日,中国期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期协”)就《期货公司经纪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此举旨在维护期货业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保障交易者合法权益。
中粮期货党委书记、总经理吴浩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规则》有利于规范期货公司经纪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保障交易者合法权益,促进期货行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将推动行业从多方面突破经纪业务发展瓶颈。
期货经纪业务作为期货公司的基础性业务,是期货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中期协表示,长期以来,期货公司经纪业务面临市场严重饱和、竞争同质化白热化的局面,为争夺客户,期货公司之间价格战愈演愈烈。《规则》的出台是为引导期货公司公平有序竞争,推动行业形成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竞争秩序,全面提升行业综合服务水平。
资本市场深改提速 完善机制全链条赋能科技创新
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即将满半年。其中,在科技金融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近半年来,债券市场“科技板”、“并购六条”配套举措、科创板“1+6”改革举措等一批标志性改革落地,显著提升了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据数据统计,自《实施意见》出台以来截至8月5日,有46家公司登陆A股,合计募资542.61亿元,其中44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市场人士认为,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深入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私募股权机构、债券市场等各环节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市场生态加速形成,资本市场将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交投活跃、成本降低推动券商发债升温 年内券商发债近7700亿元 同比增超32%
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已成为券商提升资本实力的重要方式。今年以来,在市场交投活跃的背景下,券商发债融资颇为踊跃。同花顺(300033)iF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年内券商已发行债券规模近7700亿元,同比增长超32%。
近日,多家券商获批债券发行额度。8月4日晚间,申万宏源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同意申万宏源证券(000562)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200亿元的公司债券及面值总额不超过200亿元的次级债券。同日晚间,中原证券(601375)也披露,公司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25亿元公司债券的注册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截至8月5日,券商已合计发行债券446只,同比增长35.15%;合计发行规模为7699.89亿元,同比增长32.8%。具体来看,券商已发行证券公司债239只,发行规模为4396.4亿元;发行证券公司次级债55只,发行规模为802.79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152只,发行规模为2500.7亿元。
新材料赛道受青睐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新材料领域逐渐成为上市公司战略布局的核心赛道。近期,多家企业密集发布投资、并购公告,推动行业热度持续攀升。从投资涉及的领域来看,涵盖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述领域均为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方向,而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国均在加大对新材料研发与应用的投入,上市公司积极投身这一领域,不仅有助于我国在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更能切实提升国家产业安全保障能力。